环球热头条丨岳飞置松在洪山|三镇古今

南宋高宗绍兴四年(1134年),是武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,应该说,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。因为这一年,岳飞怀揣报国之心,带着“精忠岳飞”锦旗一面,来到鄂州(今武昌),担任了“镇南军承宣使、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,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,仍制置使”。据《宋史·职官志》记载,制置使具有“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”的职责。因此,岳飞担任的制置使,可理解是在抗金这个特殊时期统领鄂州等地军队的方面军统帅。


(资料图片)

岳飞带到鄂州来的“精忠岳飞”旗,是绍兴三年(1133年)秋入宫觐见宋高宗时,宋高宗赐予的岳家军军前张挂的大纛。同时,还赐给岳飞铠甲、弓箭等物。应该就是这段时期,决定让岳飞担任制置使,驻军鄂州。这时的岳飞,只有31岁。31岁的岳飞,担起了率军抗金、镇压叛乱、维持一方平安的重任。

岳飞在武昌驻军期间,在精心调教军队之余,还在洪山亲手种下松树。武昌人感念岳飞的精忠爱国,把岳飞在洪山所植松树称为“岳松”。《洪山宝通禅寺志》记载:“忠武王岳公飞,高宗绍兴年间,登山手植巨松,其貌如龙。”可惜,“其貌如龙”的岳松早已不存。清同治《江夏县志》中记载了岳松不存的原因,是因为“明季斧于贼”。即明末战乱时,被毁掉了。

岳飞为什么会在洪山种松树呢?从来没有人深究这个问题,史籍上也没有明确的记录。所以,今人涉及“岳松”,多以精神层面的解释为主,但精神层面的解释不能回答岳飞为什么在洪山种松树。

宋宁宗庆元年间(1195—1200年),距离岳飞被害近半个世纪时,另一个南宋军事将领、河阳人赵淳担任了荆鄂都统制,也驻防武昌。宋代的将军们,大多都是文采风流之人。岳飞留下的《满江红》慷慨激昂,读之色舞;赵淳留下的《东山赋》《东岩阁记》等文章也是层次清晰,字字珠玉,如实记录了南宋军士在洪山的活动。赵淳在《东岩阁记》中有“军营视此,实为主山”的记述,明确说明了洪山是军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东岩阁记》还强调说,作为军营的“主山”,对洪山植被是严格保护的,洪山“禁樵采,封植养获”,山间植被由是茂盛葱郁,“大者挺然干霄,小者丛生攒立”。

确实如此,洪山位于武昌古城之东,是保护武昌古城的天然屏障。所以,赵淳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岳飞置松的原因,但他的记述,已经阐明了一条军事知识,即在冷兵器时代,植被也是军事防守与进攻的重要条件。由此可断定,岳飞作为军中统帅,既要抗金,也不能忽略武昌古城的保护。在洪山置松树,与加强武昌古城的防卫有直接关系。

《东岩阁记》中有一段记载了古松的位置与形状,即在通往古东岩阁的山道两侧,有巨松,松枝“横亘天空”“交柯结荫”,与东岩阁相为表里。这段文字中的松树,是不是岳飞植的松树,不敢肯定,但通过文章,也可知,当时的洪山,松树是有一定数量的。

“其貌如龙”的岳松已然不存,但今天的洪山仍然有岳松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明季战乱之后,宝通寺寺僧感念岳飞的精忠报国,深感岳松不可消失,便选择在洪山宝塔东边数百步处的地域,重新补栽松树,仍称为岳松。僧人们补种的数株松树,经过数百年时光,也已成为古松。并成为人们祭祀岳飞、传扬岳飞爱国精神的家园。

从绍兴四年(1134年)至绍兴十一年(1141年)岳飞38岁时止,岳飞在武昌驻军长达七年之久。其间正是岳飞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。飘扬的精忠旗下,岳家军大举北进、抗击金兵,金军多溃败而逃。

(作者董玉梅 湖北武汉人,武汉地方志专家,武汉文史馆馆员。)

【编辑:王戎飞】

关键词: